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四川黨的建設
分享

凝聚“家”力量 溫暖幸福裡

2025年11月28日14:23    來源:《四川黨的建設》雜志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但城市社區卻常常有這樣的尷尬:物業矛盾剪不斷理還亂,鄰裡之間門對門卻鮮有溝通,居民想參與小區事務卻找不到渠道……基層治理力量分散,服務跟不上,成了不少小區的“老大難”。

在四川,這些城市居民小區治理中的現實難題,正依托黨建力量被大力化解。近年來,四川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貫徹落實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精神,進一步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持續推動黨組織向小區延伸、向樓棟覆蓋,把服務送到家門口,把矛盾化解在基層,讓居民真正感受到身邊有了“主心骨”。

為何建——

有了“主心骨” 遇事不慌了

“蔡書記,6棟地下室又滲水了!”今年7月,成都市金牛區郎家社區西岸觀邸小區黨總支書記蔡雷接到居民反映后,迅速啟動響應機制,召集物業公司、業委會和居民代表共同商議論証各種治本方案。最終方案由業主集體決策,分步推進。

“過去遇到這類問題,要麼各方互相推諉,要麼等著社區協調。”蔡雷感慨道,“自從有了黨組織牽頭,各方溝通有了橋梁,解決問題的效率顯著提升。”

“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在郎家社區黨委書記苟學宇看來:“社區力量有限,物業管理權限不足,業委會缺乏威信,居民力量難以凝聚,關鍵是缺乏一個可信賴的協調核心。”

如何將治理觸角下沉到更小單元?

四川的答案很明確:分類推動小區黨組織應建盡建,規模適度和規模較大的小區,一般單獨建立1個小區(網格)黨組織﹔規模較小的小區(院落)、散居樓棟等,一般聯合建立1個小區(網格)黨組織。如今,黨的“神經末梢”正與城市治理的“基礎單元”深度融合。

自從單獨成立了黨組織,西岸觀邸小區黨總支在社區黨委指導下,協調業委會與物業公司,搭建起問題共商、困難互幫、利益協調、共促共建的平台,實現了“一條凳子溝通、一個聲音指揮、一個步調前進”。架空層雜亂無章怎麼改?選址、測量、設計、施工,每一個環節都有黨總支成員參加,確保工程質量。維修基金怎麼用?黨總支推動建立物業費季度公示制度,用公開透明消除居民信任危機……“居民還是那些居民,可小區完全換了樣子。”蔡雷說,“小區黨組織成了居民信賴的‘話事人’,破解了物業‘收費難—服務差’的惡性循環,物業費繳納率從80%提升到94%。”

若說商品房小區的痛點是“協同難”,“三無”小區的症結則在於“無人管”。宜賓市屏山縣明珠小區,是一個建於2012年的異地安置小區,曾長期面臨“無專業物管、無主管部門、無人防物防”的治理困境。為破解這一難題,屏山縣建立縣、鎮、社區、小區四級“睦鄰黨建”服務體系,推動“睦鄰空間”黨群服務陣地進小區,打破服務管理的“壁壘”。明珠小區黨支部順勢成為居民的“主心骨”,牽頭組建了三支特色志願服務隊,推行“黨組織領辦—業委會協辦—服務隊跟辦”工作法。

“以前有事找不到人,現在黨員24小時在線,大家心裡很踏實!”小區黨支部書記饒清祥身兼數職,既是業委會主任,又是志願服務隊成員。他的記事本上密密麻麻記錄著居民反映的各類問題 :牆面翻新、車位增設、家電維修……“遇到難以單獨解決的問題,我們會召開黨支部會議,邀請街道、社區‘兩委’和相關部門共同協商解決。”饒清祥說。

一路走訪,記者感受愈發深刻:有黨組織的小區確實不同。小區裡的不完善之處,有人主動關注﹔遇到大事小情,有人沖鋒在前。黨組織如同強效磁石,將大家的心緊緊凝聚在一起……

誰來干——

選好 “帶頭人” 干事有底氣

在綿陽市涪城區鐵牛街社區勇拓洋樓小區,居民陳余元晨練回來,迎面遇見小區黨支部書記王朝富,兩人笑著打了聲招呼。這樣和諧的場景,已是小區日常。

幾年前,這裡卻是另一番景象。“小區各類矛盾糾紛層出不窮,經常停水、停電、停電梯,業主與物業之間矛盾糾紛突出,換新物業的呼聲強烈。”本想安享晚年的陳余元沒想到,搬進“洋樓”卻遭了“洋罪”。

如何破題?鐵牛街社區黨委從建強小區黨組織入手。“由於小區前兩屆業委會長期不履職、工作不得力,形成物業不作為。小區存在的許多問題得不到及時處理和解決。”社區黨委書記劉程介紹,經過摸排,黨性強、群眾基礎好,且組織協調能力突出的小區自治委主任王朝富被推選為黨支部書記。他率先拍板,創新設立“小區黨支部—樓棟黨小組—黨員中心戶(能人示范戶)”三級黨建責任體系,把鬆散的、動態的樓道業主凝聚起來,問題小區搖身變成省級基層治理示范小區。

小區黨組織作用發揮得好不好,直接關系到千家萬戶的幸福感與獲得感,而強有力的“領頭雁”是小區黨組織充分發揮作用的關鍵。為讓扎根基層的“神經末梢”真正活起來、強起來,四川注重選優配強小區黨組織書記,突出“政治素質過硬、熱心社區公益、善做群眾工作、具備時間精力”選人標准,各地在優選頭雁隊伍中紛紛探索——

廣安市廣安區注重從小區業主(居民)黨員骨干中擇優選拔小區黨組織書記,超百名公職干部主動請纓﹔成都市金牛區從社區選派黨建指導員下沉矛盾問題突出、工作難度較大的小區,指導經驗不足的小區黨組織書記開展工作﹔南充市嘉陵區建立小區黨組織委員與業委會成員“雙向任職”機制,並成立調解委員會、監督委員會、公益志願者協會,推動解決鄰裡糾紛問題……

選好“領頭雁”只是第一步,讓黨組織持續發力,制度保障是關鍵。眉山市洪雅縣洪川鎮時代帝景小區黨支部書記黨志軍對此深有體會。

近年來,洪雅縣創新建立黨員“雙重管理”、干部“雙向考評”、職能“下沉鑒定”制度,將機關單位黨員納入小區黨組織管理,表現直接與考核晉升挂鉤。效果立竿見影——從秩序亂、人心散到鄰裡親、人情暖,黨員力量不斷匯集,迅速轉化為治理優勢。“每一位黨員都是一個堅實的支點。”黨志軍說,將黨員有效組織起來,小區治理就有了最堅實的支撐。

隻有多元保障、創新服務,小區黨組織才能行穩致遠。為此,四川各地堅持錢往基層投、事為基層做、力向基層使的原則,建立分級培訓制度,加強小區黨組織書記培訓提能,並積極建立健全小區黨組織工作經費“財政補助+黨費支持”保障機制,為小區黨組織提供必要經費支持和活動陣地。

能做啥——

鄰裡手拉手 小區換新顏

居民的問題,有的能在小區解決,有的則需要多部門協同。如何在這些部門與小區之間建立有效的連接點?四川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機制——深入推動小區黨組織明責賦能,強化小區黨組織工作支持幫助。

遂寧市河東新區藍珀江宸小區,雖是2020年建成的高檔商品房,卻因開發商遺留的“事實爛尾”問題——3棟頂樓“樓梯已建、房間未修”的“空中樓閣”成為居民心病。業主曾多次向有關部門反映,但因協調難度大,問題懸置四年未解決。

如何推動小區黨組織喊得動人、辦得成事?遂寧市建立街道(鄉鎮)領導班子成員聯系指導、市縣職能部門包保幫扶重點小區工作機制,並健全小區黨組織牽頭、多方參與的協同聯動工作機制,推動小區黨組織在更高層面整合資源,實現組織共建、事務共商、難題共解。今年4月,藍珀江宸小區黨支部在晨鐘社區黨委指導下正式成立。有了上級“授權賦能”,小區黨支部牽頭商議提出意見后,通過“組織對組織”的形式,成功對接住建、公安、電力等部門,推動形成“統一規劃、統一施工、業主自籌”的成熟方案,精准打破僵局。

“小區黨組織有了‘權責’,小區‘失控’局面也就有了突破點。”作為事件親歷者,小區黨支部副書記、業委會主任何江很是感慨,過去業委會人微言輕,小區有了黨支部,效率和力度完全不同。如今,“有事找黨員、難事找支部”已成為藍珀江宸小區的新風尚。

近年來,四川各地從制度層面明晰並規范小區黨組織職能職責,明確其在社區黨組織領導下,統一領導本小區各類組織與各項工作,同時牽頭開展小區公共事務的協商、議事及決策工作,推動小區黨組織在物業服務人選聘、物業費標准調整、住宅專項維修資金使用等小區治理重要事項中,維護好小區內各方治理主體合法權益。

“整合各方資源力量參與小區治理服務,是基層小區破解治理難題的‘關鍵鑰匙’。但做好小區治理,更需發動居民共同參與。”劉程說,“為此,我們堅持以黨組織為核心,搭建居民議事平台,激發‘我的家園我建設’的主人翁意識,讓居民從旁觀者變成參與者,在協商共治中凝聚合力,實現真正的居民自治。”

小區事,居民議。在綿陽勇拓洋樓小區,通過黨支部會議、院壩會、茶園述事等議事平台,小區黨支部牽頭推動小區事務自治,成功組織業主自籌資金155萬元,加上部分住宅專項維修資金和政府資金,更換7部老舊電梯,徹底解決困擾居民多年的出行難問題。“小區越來越好, 我們要把這個成果保護好。”在一次次的參與議事中,居民李柳平成了小區治理隊伍中的一員。

隨著電梯更換的成功實踐,勇拓洋樓小區物業自管、平台自搭等機制日趨成熟,鐵牛街社區黨委有了更大膽的舉措。社區充分挖掘小區“能人”,組建社區集體經濟公司,將“黨建+紅色物業+居民自治”的經驗,因地制宜地推廣至綿陽市轄區內33個不同類型小區,惠及更多居民。

創新的舉措,在更多地方落地。內江構建“街道黨工委+社區黨組織+小區黨支部”三級組織體系,推動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層治理格局﹔南充建立由小區黨支部牽頭的聯席會議制度,及時溝通解決居民煩心事﹔會理推行黨員聯系戶制度,持續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

從“難題懸置”到“精准破局”,從“單打獨斗”到“協同治理”,四川通過建強小區黨組織,有效打通了基層治理的“最后一公裡”,讓“遠親不如近鄰”的溫情,重新回歸城市家園。

(《四川黨的建設》全媒體記者 陳艾婧 陳文娟)

(責編:王先進、王珂園)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